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,深入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。加快农村各类资源资产权属认定,推动部门确权信息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联网共享。让农民手里的土地,变成可抵押的财产权,让天量农村不动产,换来农村发展的“金融血液”。作为农村发展引擎,农村金融备受关注。
随着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推进,小麦、水稻向市场化迈步也是大势所趋。在市场化进程提速的同时,未来农产品除天气、虫害等因素外,还将面临更多市场风险。相比价格保险,收入保险能同时保障产量和价格两种风险,保障能力更强,适应性更广。而农产品期货、期权市场的发展,在价格发现的功能之外,也将为涉农主体提供套期保值、规避风险的工具。
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于加快农村金融创新较之以往着墨更多,不仅以近千字的篇幅单独章节进行阐述,对各类金融主体的创新作出具体部署,还提出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,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,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等。
一号文件还对农村主要金融主体发展提出具体要求:支持农村商业银行、农村合作银行、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县域,加大服务“三农”力度,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。建立健全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,推进省级信贷担保机构向市县延伸。持续推进农业保险扩面、增品、提标,开发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保险产品,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。
一号文件注重创新方式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,提出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,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,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。
“从中央一号文件方向来看,在三权分置、‘两权’抵押的改革之下,有了撬动更多金融资本进入‘三农’领域发展的可能性,可以说,这是未来撬动农村金融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点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说。
“据估算,目前我国农村可流转的土地价值约100万亿元,在国家扶贫攻坚的大战略背景下,用金融撬动部分土地资源做抵押贷款,既利于扶贫攻坚,也能为金融机构拓展巨大市场。”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。
缺乏抵押物、信息不对称是农民融资难、融资贵的重要原因。加快推进承包土地“三权分置”、“三块地”及“两权”抵押贷款试点,探索开展大型农机具、农业生产设施抵押贷款业务将通过盘活农村沉睡资源,提高农村自有资源要素利用效率,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供必备的物质条件。